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精选5篇)

倚天百科网 34 0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精选5篇)

每到过年,放眼望去,大街小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让我们一起写一写过年,分享一下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篇1】

过了腊月二十三,这年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记得田园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特别是到了年根上,心情兴奋得简直难以控制,整天数着指头过日子。中国人之所以重视春节,最主要的还是在刻意追求大年下那种浓浓的人情味。除夕之夜,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干里万里赶回家乡,祖孙几代,闻家欢聚一堂;天一放亮,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同事朋友,就开始了互拜互访,那真是说不尽的祝福语,诉不完的人间情。这天伦之乐,这浓浓的人间之情,任你是铁石心肠的硬汉子,也难免为之而砰然心动。

曾经有一位法国留学生问田园,中国人的春节,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节日。田园想了想回答他说,是人情节。确实,中国人特别讲究包括亲情和友情在内的这人间之情。春节,是人的感情一次大的溶汇。所以,这个节日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说句玩笑话,过年的时候,连小偷都不好意思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里。

今天田园遇到一位父母都在农村的朋友,他告诉田园,他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不是不想回去,而是面对高涨的人情往来费用,实在是回不起家了。他粗略地给田园算了一笔帐,按照他们当地的风俗,单这七大姑八大姨亲戚间的压岁钱一项,他就得开支近3000元,再加上其他亲属结婚、人情礼等等,怎么也得花个五六千元。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公薪阶层的人来说,这几乎等于他大半年的工资。像这样,哪能回得起家呢?没办法,他只好给父母寄回去1000元钱,借口工作忙,躲了这个年。这位朋友发自肺腑地说:“谁不愿意守着老人,兄弟姊妹欢聚一堂,去享受一下这天伦之乐?大年三十的晚上,看着家家户户热热闹闹,我们两口子守着个电视,相对无言,心情实在是太难受了。”是啊,当亲情被金钱无情地阻断的时候,谁的心理还能够保持那份平衡?

这就说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陋习了。您想,本来过年是个高兴的事,而偏偏叫一些陋习给搅得心里七上八下的。就说这压岁钱吧,本来,过个年,长辈给晚辈点压岁钱,体现了一种关怀和爱护。这钱选在除夕之夜递到晚辈手中,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其实,压岁钱的本身,并不在钱的多少,只要体现出长辈的心意就可以了。可是现在这压岁钱变了味,成了一种人情债。你给我的孩子50元,我就得给你的孩子100元,这样三攀两攀,价码可就越抬越高。原本纯洁的亲情友情,不知不觉间蒙上了一层金钱的铜臭。最可叹的是那些老人们,本来他们的收入就不高,到了老年正是该用钱的时候,可这孙子外甥一来,是谁的也不能少,一人一份,无偏无向。老人们平时牙缝里挤出来的那点钱,就这样瞬间而去。说起来,人情到了这份上也真够令人尴尬的。

类似的陋习能否消除?田园认为,完全可以。只要我们不去随大流,自觉地抵制那些陋习,就完全可以还亲情友情的本来面目。对于这个问题,田园的一位同事家里是这样做的:早在几年前,这位同事的父亲就向子女们宣布,进了我的门,无论是七大姑八大姨,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不准超过10元。谁超了,以后不准再进这个家门。这家法一定,还真起作用。这一家老老少少和和睦睦,省掉了多少纠纷多少烦恼。由此可见,陋习的消除,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您完全不必去计较别人怎样做,不必随波逐流,从我们自己做起,在这个问题上,倒是需要来点“我行我素”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篇2】

“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家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过腊八自然要喝腊八粥,除了放油、盐、酱、醋以外,至少还要放八种东西:面条、米、蒜、馓子、花生、姜、菠菜、香菜。别以为粥就得是甜的,腊八粥可是咸的。

日子过得真快。到了腊月二十四,奶奶就开始买肉、准备年货了。大人们个个忙得团团转,自然就无暇顾及我们小孩子了。小孩子去买炮玩,炸一下,也算有年味了。

终于到除夕了!我这几天一直待在奶奶家里。我和爷爷、奶奶从大清早就开始贴对联。奶奶家是个大院子,上上下下好多房间。房间多,门就多;门多,要贴的对联就多;贴的对联多,要用的时间不是了吗?对联贴在左右两扇门上,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上下联要对仗工整,还要分出一副对联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千万不能贴错。

除此之外,上下联要对齐贴在门上,不能贴歪了,也不能贴得一个高一个低,横批贴在门头上,横批上面再贴一个“福”字,不过,“福”字得倒着贴,寓意“福到了”(福倒了)。贴完了对联就得放炮,“噼里啪啦”地乱响一通,如果离得近一些,非得用手捂着耳朵不可。中午吃饭前还得放一次炮,放完了炮才能吃饭。吃过中午饭还得吃“团圆”。“团圆”就是一块大饼,大饼上面放几颗蜜枣。吃的时候把“团圆”分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上必有一颗蜜枣。我虽然喜欢吃“团圆”,但不喜欢吃“团圆”里的葱,总是把葱挑出来扔了。下午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包大年初一的饺子了。

大年初一,要发压岁钱。把报纸垫在地上,跪在上面,给长辈磕个头,然后才能领压岁钱。大年初一,是要吃饺子的。我不太喜欢吃饺子里的肉馅儿,只喜欢吃饺子皮儿,因此还闹出了场戏呢!

镜头一:某年过春节,我坐在桌子前,姑姑坐在我旁边,桌子上有一碗饺子。我抓了一个饺子,把饺馅儿四周的饺皮儿吃了,留下饺馅放在桌子上,等爸爸回来帮我“解决”掉它们。姑姑看我放在桌子上的一个个“小太阳”,忍不住哈哈大笑……

镜头二:爸爸与我“合作”吃饺子。某年过春节,我和爸爸、二叔叔、姑姑一起吃饺子。爸爸与我“合作”,他把饺馅先吃了,剩下的饺皮都归我吃。叔叔见我这么吃,笑着对我说:“我们来比赛吃饺子好不好?我和你姑姑一组,你和你爸爸一组,看谁吃得快。”爸爸对我说:“好啊,我只吃饺馅,你来吃饺皮,分工吃,肯定比他们快。”“那可不一定,”姑姑说,“我们一口吃一个,比你们一个饺子分两下吃快。”结果是,我跑去看电视,他们几个大人还在那儿吃饺子。

过了大年初一,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过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不用说了,但我却喜欢元宵节有关面灯的事。

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在我看来,面灯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只不过上下两部分在一起罢了。上面部分很像碗的形状,下面部分则是圆柱体。别看它有点“其貌不扬”,但可好吃呢!点面灯也好玩。天一黑下来,就可以点面灯了。在面灯凹下去的地方插一根棉签,然后倒一些油,不要太满,但是要把棉签浇透,最后用打火机把棉签点燃,一个面灯就点好了!这时候关上电灯,捧着面灯就可以把屋子照亮。送面灯也不错,人死后三年,家里的人是不能蒸面灯的,但可以点面灯,面灯是由乡亲们送的。奶奶拉着我的手,给别人家送面灯。人缘好的人可以收几十到几百个面灯呢!

转眼间,年过完了,大家由各忙各的了。淮北人过春节,也有跟别的城市不同的地方。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篇3】

快过年了!也许是因为大街小巷越来越浓的年味,也许是因为年近半百,越是到年根儿底下就越时常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时不时地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五彩闪烁的霓虹,眼前不断幻化而来的是:小时候田野地里津津有味地咀嚼、芦苇荡里撒着欢儿地奔跑、夏夜房檐下一遍又一遍数着星星、还有恶作剧的顽皮……甚至淘气时被父母哥哥训斥,现在想来,都有着“故乡”两个字的情感标签。

有人说,家乡可以有无数个,故乡却只能有一个,那是被称之为“老家”的地方。当年少已成往事,当奔波忙碌成为常态,我渴盼拥有让心灵得到休闲的片刻时光,为生活提纯取暖,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风雨中拥有可以放纵精神自由的憩园。家,就这样把浓浓的情感元素外化于一颦一笑之中,把渗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无理由地沉淀在生命里。

当萨克斯曲《回家》的旋律缓缓响起时,我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加速:回家、回家、回家……这是任何人都会无法抗拒的呼唤。有家才有爱,有家才有情,有家就有永远。

在家里,可以找回年轻、找回青春、找回童年,把一切浸润在无拘无束释放温情的河流里。家的港湾,消解你的烦恼,宽容你的任性,共鸣你的喜悦,也能用温暖的手掌擦去你的泪水。哦,我看见了父亲那双浑浊的眼,静默无声,却又有无法形容的力量,定格我童年的稚嫩,成长的历程;母亲满头银发,在家的巷口张望,用世界上无法替代的目光深情铺就我远行的道路和归来的期盼。还有小伙伴们见面时的拥抱,声声呼唤着我的小名儿……

家,总在春节这个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发酵场里,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浓得化不开、香得飘不散、醇得挡不住。

洗却时光的漫漫风尘,我更懂得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更懂得从家出发的意义。家是脐带,牵系我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牵系我的一生,让我不时地回望,问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最终要回到哪里。警醒我感悟那些身后苍茫的岁月,沉淀我眼前那犹未可知的时光。

我想说,朋友们,无论身在何处,从业何方,回家吧,回家过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篇4】

对外的游子,过新年是再美好不过的词语了,不管有多少的艰辛,他们总会带着满满的对家人的思恋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来一个亲密的拥抱,这个时候的世界多了很多人情味,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味道。

过新年的时候,大家都抛下自己的旧衣服,换上自己的新衣服,连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空气里传来的都是温馨的风味,“过年”的时间作为中国人最看重的一段时间。过年的味道当然不止这些了,还有许多味道没被发觉。

过年的鞭炮味

“啊!姐姐快来!准备放鞭炮啦!”四岁的堂弟急得像兔子一样四处乱跳,鞭炮、鞭炮你快乐响吧!好,我刚挂好鞭炮要点了,堂弟这只兔子却不知去哪儿了?原来跳回“兔子洞”里去了,躲藏在门后,不敢出来,睁着一双大眼睛盯着鞭炮等着我去点燃它!真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小不点。我硬把他从门后拉出来,在我几十遍的鼓励声下,在我说了比沙漠里的沙子数量还多的“不怕,没事的!”堂弟终于拿着带火的木棒走到鞭炮前,只见他左手拿鞭炮,右手捂耳朵。左脚在后,右脚往前跨出一大步,一幅要将要飞奔而出的样子,逗得大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终于,堂弟下定决心看他一幅视死如归的样子,点燃了鞭炮,然后比光还快的速度,闪回到门后,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随着“啪啪”的声响,鞭炮燃尽了,发了的白烟,那味道虽然有点熏人,但在大家欢乐地笑声中,鞭炮味给人一种欢乐温暖的过年味道。

过年满屋飘香的饺子香味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那饺子的香味。“快来!快来包饺子、准备煮饺子了!”我们一大家子人围在桌子旁,闻着自己和的玉米面与大米面混合在一起的“独门面皮”的清香以及散发着浓浓芝麻香的“独门饺子馅”。每个人的嘴角都流出了一串,发着“银光”的“透明液体”,大家把嘴边的口水都用纸巾擦一擦,别流到食材里面去了,不干净!”一向贪吃的表姐发话了,还顺手拿纸巾将自己嘴边的都快掉到地上的口水擦了一把。在大家熟练的包饺子的技术下,比机器包的还漂亮还迅速的动作下,一盘又一盘饺子被堂弟开着“货车”运进了厨房,让一分钟只能包两个饺子的我自愧不如。

饺子下锅了,抽烟机“轰轰”地工作着。坐在沙发上看“春晚”的我闻到了饺子那清新的玉米面的香味,不一会儿,淡黄色的饺子就端了上来。表姐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往嘴里送“啊!烫!”她赶忙拿手把饺子从那狮子般大口中拿出,放了一会,她咬开饺子,那饺子馅的香味满屋都是。“谁偷吃饺子了?”在房里埋头苦干的老妈冲了出来,“啊,哈哈!偷吃被发现了吧!”。我一脸坏笑地说完,就拿起一个饺子往嘴里送,果然这饺子真是人间美味啊!不一会儿,饺子都熟了,大家大开“吃戒”。

整间屋子弥漫着饺子香味,那阵阵玉米面香、芝麻香混在一起,让我倍感温馨,在饺子里香味里我闻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的过年味道。

这就是我的故乡留给我的过年的味道,虽然很平常,但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啊!多么温馨和谐欢乐的过年味道啊!我想不只在我的故乡有这种过年的味道,整个中国也有这般过年的味道,甚至在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到了过年也一定有这般温馨和谐欢乐过年的味道!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篇5】

每到年节,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总会寻得几天空闲时间,准备制作浙闽一带过年必备的独特食物——黄粿。说是空闲,上山采木下山运米,实际上却比工作的时候还忙。对于过年做黄粿,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黄粿,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没接触过。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给别人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说,那是类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实际上,黄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乡,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一种过年的“信号”。

大清早,母亲就兴冲冲地邀上姨妈一同上山,去采一种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烧成“粿灰”,就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碱,掺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进去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粳米就会从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黄色。小时候,我时常好奇这颜色的神奇转变。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过多解释,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反正说是被影响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结交朋友,脑海里经常回响起这句话。

早前,粳米变色要拿去蒸煮,一笼笼,散发着扑鼻的饭香,被倒进石头做的臼里,一锤接一锤,用木质的锤头不断捶打。这是个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亲和母亲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个负责捶打,一个负责翻动,直到米饭在石臼里捣碎糅合,不分彼此,成为一整团。取出来在案台上滚成长条,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重新放进碱水里保存了。那时候,每每做完黄粿,大人们总是免不了一阵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这句话也就说说,一到年节,上赶着做粿的总是他们。所幸到了现在,针对黄粿制作特点已经研发出了新机器,把浸泡过碱水的粳米,用磨粉机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机械碾压切段,一道程序下来,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便可以新鲜出炉。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减少了不少。

黄粿挺神奇的,刚出锅还是软的,在空气中放一会,就会变得韧劲十足。懂得吃的大人们总喜欢趁着刚出锅的那一刻,掰下一块,一边嘴里呼喊着“好烫好烫”,一边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齿碰撞之间品尝味道:“今年这个米不错啊”“这个灰烧得好啊,量足够”……年年如是,这几句话都会出现,在作坊里传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错,每一年的灰碱都很好,每一年刚出锅的黄粿最好吃,必须要掰下一块,尝一尝。

一年又一年,现在超市里平时都可以买到黄粿解馋,即便是远在异地的人,也可以在网上下单轻松购买。但一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年前挑个时间做黄粿。如果要问,做黄粿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问什么时候可以做黄粿,家乡的人倒是都能告诉你,是要过年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